首页  / 资讯 > 正文

问津救世方略——如来藏

来源:本站综合 责任编辑:丹丹 时间:2023-01-17 15:53:04

——探讨中国特色佛教之四

马克思有教「佛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,是包罗万象的总纲」。(见《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》)

笔者不禁好奇,共产党与佛教到底有何渊源?问津佛教经典未久,将《法华经》与《心经》、《楞严经》等诸经典贯通参研,终于明白(自以为懂)如来藏之法。先是为之一震,继而为之一亮,再而心潮澎湃,不能自已。

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!

笃信于真不能假之理,不耻于人微言轻之嫌,不计于成败得失之虑,直将所知所见的如来藏之义,和盘托出。

敬盼党政大员、诸山长老、人民大众慈悲斧正。

如来藏一法,佛在《楞严经》通过哲理辩对、科学导向而有详细解释。复于《法华经》高度概括,充分肯定,反复告诫。更于《心经》精确提炼,画龙点睛,提纲挈领!

此如来藏,佛于余诸经典亦有多所提及,然皆吹吹风而已,撩撩边罢了,何况恒沙经典,连如来藏之名也未提及。

是故千年以来,或被束之高阁,而作观光之品;或被遗之角落,而成收藏之器;亦有将其偏说为空,雷同于金刚、般若之教。动辄诤讦,各不相让。更有甚者,斥之为伪经,谤之为邪法。

如是至简、至朴、至真、至实,闻即明白之理,竟成千古奥秘、十方之玄!

本当无修、无证、无阶、无梯,当下成就之事,反落龟毛兔角、莫须之有!

堪为救国、救民、救苦、救难,经天纬地之方,直为陌路之客,故纸一堆。

天下悲哀,莫过于此啊!

此如来藏,合说是一,分说为三。

一者空如来藏。亦即无相之相。通常说为真心真相——真如自性,天然本具。《楞严经》张目为「而如来藏本妙圆心。非心、非空,非地、非水、非风、非火,非眼、非耳鼻舌身意,非色、非声香味触法,非眼识界,如是乃至非意识界。非明无明、明无明尽,如是乃至非老非死、非老死尽,非苦、非集、非灭、非道,非智、非得。非檀那、非尸罗、非毗梨耶、非羼提、非禅那、非般剌若、非波罗蜜多;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、非阿罗诃、三耶三菩、非大涅槃,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」。

《法华经》寓义于莲藕「中孔」。

《心经》提纲为「五蕴皆空」之「空」。

二者不空如来藏。亦即有相之相。通常说为妄心妄相、真妄和合之心相——天地万法,后天造化。

《楞严经》张目为「即如来藏元明心妙。即心、即空,即地、即水、即风、即火,即眼、即耳鼻舌身意,即色、即声香味触法,即眼识界,如是乃至即意识界。即明无明、明无明尽,如是乃至即老即死、即老死尽,即苦、即集、即灭、即道,即智、即得。即檀那、即尸罗、即毗梨耶、即羼提、即禅那、即般剌若、即波罗蜜多;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、即阿罗诃、三耶三菩、即大涅槃,即常、即乐、即我、即净」。

《法华经》寓义于莲藕之「肉」(色法)及诸「边孔」(八种识心)。

《心经》提纲为「色受想行识」之「五蕴」。

三者空不空如来藏。亦言无相无不相之相。通常说为不二法门。

若言其空,其性真实,能不变随缘而为万法,是故真空不空,空即不空。

若言其有,其相虚妄,虽随缘而其空性不变,是故妙有不有,不空即空。

《楞严经》张目为「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」,「即如来藏妙明心元。离即离非,是即非即」。

《法华经》寓义于「月光三昧」,黑白一月。

《心经》提纲为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

此三藏者,非并非纵,即并即纵。

若言并者,三藏是一。

若言非并,空与不空,及空不空,三相宛然。

若言纵者,三藏是一。

若言非纵,表有先后,及于中间,次第历然。

是故说为一心三藏。一心即三藏,三藏即一心。三藏即万法,万法即一心。一心为总,三藏为别,万法为别。互为总别,互别为别。别别互立,别别互即。万法万象,万法一体。

《楞严经》张目为「真真如性」!以别于诸经真妄空有之辩,而总括真妄空有于一,分别天地万法于三,《法华经》寓义于「莲华之根、茎、叶、华」。

《心经》提纲为「是诸法空相」(空即真空,相即万法。一真法界,不二法门)。

当知一心三藏、真真如性,说透了天地万法之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系。无量法界,上自佛菩诸圣,下至天人鬼畜,旁及无情万类,上层建筑,经济基础,总括为空与不空,及空不空,无非「真真如性」,一真之「人」,一「心」变现而已。

或问:此「真真如性」,「此人此心」,其如何变现三藏,变现无量法界?

答:通常说为,真如不守自性,一念不觉而有无明,无明即法界。

《楞严经》为引导众生,特开方便门,演说真实义!

硬是从一心(「真真如性」)分化(究竟说为变现)出真心(即真如、真精、空如来藏、第九识、又名白净识)。此心无形无相、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、不垢不净,虽离一切相,却本具、自具一切人天物事万法之性具功德。

理既如斯,则万法之显现,自成必然之趋势。所谓有其理必有其事,有其事必有其理也。如毛泽东言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」。

然而,理虽如斯,事要实证,语须直指,文当确凿。

佛言难信,旨在教人、激人、劝人、导人吃透经文,谛思真实,正信确信!哪里是要你装腔作势,却一味苦劝、硬劝、死劝,让人信也信、不信也信!以至世间之人视佛法为迷信,认学人为下流!虽有种种权宜之说,什么宗教哇,信仰呐,乃至说为文化、教育等等,无非几句客气话语,文明言词而已。谁将之当真!更何谈法宝啊!曾几何时,笔者偶闻,父怨其子:「不好读书,长大之后,当和尚去」。

天地良心,认和尚为何人,以佛法为何等也!究其本因,佛门自己没把佛法搞个清楚,讲个明白。岂关世人,误解轻慢!

今者请恕笔者衷告:当机人等,于关节时,瞪眼竖耳,凝神聚气!直向谈玄说秘处讨个究竟,当于天方夜谭间问个明白。以还如来家业一个公道,亦对天地万法一个交待!

此变此现,方便说为妄心(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意识)、半真半妄之心(七、八二识)与四大色法(地水火风)相缠、相发、相变、相化(《楞严经》说为「同异发明」),由真心(第九识)所现。究竟说为「真真如性」随缘变现真心、妄心、妄相、半真半妄之心相……(今从方便说,点拨究竟说)。


一、空间、无情、器世界的形成。

《楞严经》第四卷云:【因明立所,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,无同异中,炽然成异,异彼所异,因异立同,同异发明,因此复立,无同无异。】

概言其义,真真如(一心)变现出真心(真如)以后,此真心、真如有意或无意「跑出」(对应“因明”,即生相无明)一个「念」(对应「立所」,即业相无明)。有了一念,何愁二念,进而「念念思惟」(对应「生汝妄能」,即转相无明)。至此三相无明(生相、业相、转相)成就根本无明。亦说为第七识(见分、见精、见性,又名末那识,此识带妄显真,故称半真半妄之心),此识与第九识(真心)和合而为第八识(故说真妄和合心,亦名阿赖耶识)。亦有说为无量第七识共组第八识或共存于第八识或共为一个第八识(故将第八识说为藏识、种子仓库,而将第七识说为种子识)。亦有将七、八二识合说为一念(即意根)。以别于真心,亦别于妄心(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识心)。亦可强说为虚空(勉强对应于「同」,或可勉强对应为抽象思维)。以别于真空(即真心,对应于「无同异」)与三维世界(异类万法,对应于「炽然成异」)。

此念执着思惟,先有胜义尘应运而现(对应「炽然成异」,即半真半妄之心相。或可勉强对应为形象思维)。

《楞严经》说为一念坚相而有地大,一念润相而有水大,一念温相而有火大,一念动相而有风大。此四大总说为「相分」、「现相无明」。

至此,八识田中「见相二分」(亦说为四相无明:生相、业相、转相总为见分,现相为相分。)崭露头角,法界蓝图,初见端倪。

此念恒审谛思,恒审,恒审,谛思,谛思……而有「境界相」,而有「相续相」,而有「名字相」,而有浮尘之色法形于眼前身外(《楞严经》分说为「相待生劳……劳久发尘……」)。浮尘已非抽象思惟与形象思惟了。

事既至此,十法界中「胜浮二种色尘」,「四科(五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)、七大(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)」法界原料,业已俱足。法界蓝图,俨然已成呼之欲出之势。所谓引而不发,跃如也!则于其中森罗万相、千变万化,只在随机而遇、随缘显现而已了。

从此,念念相继而有时间,物物拉距而有空间,盘根错节而有万法……

《楞严经》第四卷说为「以是因缘,世界相续」,「而如来藏,随为色空,周遍法界」。

二、动物、有情世界的形成

大致说来,无情色法与意识心念相互作用,而有各种生命元体。

《楞严经》说为「身」、「心」、「相织妄成」,「五叠浑浊」。

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逆推此理。现代科技成果中动物克隆佐证此说。

仔细说来,由明暗(色尘)、动静(声尘)、通塞(香尘)、恬变(味尘)、离合(触尘)、生灭(法尘)等六尘十二相,粘入湛然之性(真心),发见、听、嗅、尝、觉、知等六入(前五为直觉之因,第六为知觉之因)而成十二处(色与眼,声与耳,香与鼻,味与舌,触与身,法与意相对为十二处)。进发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等六种意识心(前五为直觉之果,说为俱生意识。第六为知觉之果,说为独头意识)。而成十八界(色对眼而成眼识,共三界。余类推,共十八界)。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中,入、尘、识三,各自反复作用:相映、相结、相卷、相纳、相绞、相抟、相揽,对应而成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体(根)肉团之身。

《楞严经》中有详细论述。总说为「色杂妄想,想相为身……以是因缘,众生相续」。

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中,元素化至夸克、中微子阶段,时而隐粒子而现波动,时而隐波动而现粒子。此隐此现只随当机意念而动。反其机理,何难推证:波动之识心与粒子之胜浮六尘相互作用而进化为中微子——原子——分子——生命体。

或问:二象性从何而来?

答:佛法真理不可思议,唯以智知。既无无根之木,岂有无源之水?又怎无米之炊?二象性前虽无所知,孰能断灭?此即真如本性,虽为无形无象无数无量无动无静无生无灭……而又天然本具形象数量动静生灭天地万法之性具功德。此即自古以来无数前辈圣贤英杰所苦苦追求参研的真理!

若以哲学对应,此真理即为客观存在,此波动即为精神及精神现象,此粒子即为物质及物质现象。

由哲学、科学对应如来藏法而返观数千年以来的佛教观,似乎更能圆融、圆满、圆通、圆契法义。

今以阿弥陀佛对应:

阿者——科学之真理,哲学之客观存在。

弥者——科学之波动,哲学之精神及精神现象。

陀者——科学之粒子,哲学之物质及物质现象。

佛者——科学之发明,哲学之觉悟。

复以阿弥陀佛与如是我闻对应:

如者——阿也。

是者——弥也。

我者——陀也。

闻者——佛也。闻到什么?闻到阿弥陀。佛到什么?佛到如是我。闻者,佛者,觉也。觉到什么?觉到无量万法(陀也,我也,粒子也,物力也),由无量的思惟(弥也,是也,波动也,精力也)所变,由无相之真心(阿也,如也,真理也,客观存在也)所现。

怪不得当年佛陀直将如是我闻独尊千经之首。怨不得历代祖师总把阿弥陀佛宣为万德洪名。尚有那高贤大哲将三大规律(对立统一、质量互变、否定之否定)视为宇宙真理。法尔如是,原来如此啊!

三、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……一切社会现象的形成。

由杀盗淫妄、贪嗔痴慢疑……无量妄想、习气,总为身口意三业,涉入人与人、畜与畜、人与畜乃至天、仙、鬼、神等众,旁及山河大地、风云雨雾、树木华草……此情无情界,千类万辈,盘根错节,相互缠缚,彼此争斗不已。而有种种因缘果报……

《楞严经》说为「以是因缘,业果相续」「自心取自心」。

行真善美,果报人天,乃至佛菩圣贤等辈。行贪瞋痴,必下三涂,乃至无想众生之流。

《楞严经》说为「想升情坠」。以其真善美为大为亮为虚,比同气球飞升;以其贪嗔痴为小为暗为结,比同实球降坠。

此一心三藏,开方便门,示三相续,囊括十方三世森罗万相、千变万化之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系。古今中外,各宗各教,各党各派,无数哲学家、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英雄豪杰、圣哲大贤,孜孜不倦、梦寐以求的所谓「真理」、「上帝」、「本性」、「本来面目」……直于此际,昭然若揭!《楞严经》说为「因缘自然,理穷于是」「本然非然,和合非合。合然俱离,离合俱非,此句方名无戏论法」「如是三种颠倒相续,皆是觉明,明了知性,因了发相,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」。

天地万法,无非一真之人一念变现而已呀!所谓「万法唯识所变,唯心所现」。

识者,能变。即报身功德——智慧妙用,机谋权变,出神入化。

心者。能现。即法身功德——性具真如,天然本具,原来如此。

法者,所变所现。即化身功德——人事万法,竖穷三世,量周沙界。

既说为变,岂可唯一?十法界中,云屯雾绕,天堂地狱,上圣下凡,各自昭然。生活当中,生住异灭、聚分净秽,善恶贵贱,何可滥混。所谓“无分别不妨分别也”。

明于此理,成就菩萨利他功德。广行万善,为国为民为世界,成就众生,增进自己。昧于此义,纵证罗汉,亦为定性,不成增进。

既说为现,岂可不一?佛菩诸圣,天人鬼畜,情无情界,六道依正,又何尝异?是非好歹,香甜苦辣,红黄黑白,长短方圆,哪有自他?所谓「分别不妨无分别也」。

明于此理,成就菩萨自利功德。观照当下,身业口业意识业,归于一心,圆通万法。昧于此义,盲修瞎练,纵行万善,亦是魔业。

既说变现。「变」则随缘而为万相,「现」则万相不变其性。草树花木,至贱之类,尚于其中,明现生死来去,人为万物之灵,岂就一命永绝?地水火风,无情之物,尚于其中,保持能量守恒,人主天地万法,反至烟消云散?有此理乎?能此事乎?

正说变现。则变如何变?现如何现?

喻说点心。油盐米面,原料本同。用心各别,比例各异,其味岂同?原料者,物质也。用心者,心质、心量也。比例者,心量、物量也。质变量变,质量互变,味合哲理辩证。

法说我人。皮肉筋骨,原料本同。用心各别。行持有差,法味能一?善恶之报,其理同于,质变量变,质量互变,而合哲理辩证。

话到此分,理当总述:

我人等众及于天地万法,无非一念变现。如何变现?

用哲学的理念说为质量互变。

用科学的理念说为物理变化,化学变化。

用如来藏的理念说为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

由此当知,国家富强,民族兴旺,世界大同,生命升华,全在于心性觉悟,心能反应。

一心三藏,为万能之最,万能之总,万能之正。

一心三藏,彻法源底。森罗万象,来龙去脉,互相关系,义极于此。

情无情界,天地万法,无非一真之人,一心变现而已啊!

纵讲第二义谛,无量劫中,一切众生,都曾多生多世,互为父母儿女,真正骨肉至亲。众生迷不自知,妄自执着。互不认亲,反相伤害。故有轮转,枉受苦报!如人在梦,梦境万千。岂关他人,何关别事!无非梦人,一念变现!诸佛出世,良苦用心,无非劝人,醒梦归真!

敢问:

地球公民人人明于此理,个个晓于此义,还会有强盗土匪、贪污腐败以及各种战争吗?

(此文对原作「如来藏筑基法」“”大幅度修改并改标题。以对「略论佛门改革整顿」一文中有关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了义实法而作补充解释。) (作者:释印广)


注:本文收录于《求是先锋》2016年版



上一篇:剑南春老酒重磅上市,复刻经典再升级        下一篇: